中视国飞主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合美国际B座1811
电话:010-65735233
时间:8:00-20:00 周一至周日
Email:747076724@qq.com
南下支队红色传承第三百五十四讲:伟人毛主席后无理论
2025-07-18 11:01:26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铸就强国之魂。大家好,我是红色传承人郝文武。这里是南下支队红色传承第三百五十四讲,今天和大家;聊聊伟人毛主席后无理论这个话题。
有学者认为毛主席后无理论,想必会有很多人不认同,甚至不服气。但当将这种理论创新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时,这个说法所言不虚。至少迄今,不仅在国内,从人类社会发展高度看,他也是全世界称得上伟大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性的最后一位思想家、理论家。本人并非说之后不会出现能达同等高度的新理论家,只是至少目前尚未出现。
他老人家的理论是这个国家、这个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源泉。这里面肯定还存在一些疑问,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算不算他老人家之后的伟大创新?在此,建议大家抽时间看看《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是老人家留给人类的宝贵理论财富。我再给大家分享他老人家亲自起草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序言中的一段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多只是形式上的继承发展与内容上的补充,尚未达到根本内容上的创新。
又比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老人家的伟大理论创新,而我们现在的人民民主专政只是赋予其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新诠释。再如,特区和“一国两制”算不算是伟大的理论创新呢?
特区和“一国两制”是实践创举,并非理论创新,且这两个伟大构想最早都始于老人家50年代的谋划。我之前专门出过短视频详细讲过,此处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出台政策方略是实践行为,而将以理论指导实践和以实践检验理论提炼总结成一套实践论,这样的全新方法论才是理论创新。还比如农村包围城市,原本是老人家创新式的实践,当其升华为一种方法论时,它就从早期马列无产阶级革命由点到面的中心论实现方法,发展成为全新的由面到点的外围论实现方法。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理论的一次重大变革,后来提出的三个世界、“一带一路”伟大战略,都是这一理论创新实践的产物。老人家的很多重要理论曾遭批判,但经实践洗礼,我们才发现它们是真理。比如不断革命论,我们现在的提法是不断深化改革。我相信,他老人家晚年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其重要意义在未来还会不断被重新发掘。
那么,在老人家之后,我们能否有变革性的重大理论创新?答案是肯定的。老人家的不断革命论恰恰表明这种创新具有持续性。只是这种重大理论创新,除大量实践外,还需要卓越的思辨能力、博大的胸襟、超越历史的眼界以及海量的知识积累等,而这些要集中在一人身上,实在太难了。
当今世界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已发生根本性动摇,其理论创新失去了源泉和动力。人类文明要发展到新的更高阶段。与早期马列的共产主义理论相比,毛主义理论是解决当今多元复杂型社会结构走向共产主义道路这一问题的更好钥匙和路线。他的理论,如前面提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等,将对人类文明走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种重要性会随时间日益凸显。至于国内那些崇尚新自由主义、自诩为理论家的一小撮人,充其量只是不怎么合格的搬运工,与真正的理论家相差甚远。
然而,我们不能因前路艰难就放弃对重大理论创新的追求。在当今全球化加速、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矛盾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涌现,这正是孕育伟大理论创新的土壤。
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体系,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养分。他老人家的诸多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通过系统梳理,我们能更清晰地把握其内在逻辑,进而为新理论的生长找到根基。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 一系列关于社会改造、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思想,都对后续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些理论,探寻其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要紧密关注时代脉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成果。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丰富多样。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广泛学习借鉴他人之长。比如,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上,许多国家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不同的制度设计也有值得参考之处。我们要批判性地吸收这些有益元素,结合中国实际,融入到我们的理论创新之中。
同时,还需鼓励跨学科研究与交流合作。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难以提供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多学科之间应加强互动,打破学科壁垒。例如,在探讨社会治理创新时,既需要经济学视角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考量,也需要社会学层面关于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分析,还需要政治学领域对权力运行与制度设计的研究,以及哲学思维提供的价值导向和方法论支持。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有望催生更具综合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成果。
此外,培养大批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和敏锐创新思维的人才是关键。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高校和科研机构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学者们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同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不以论文数量等单一指标论英雄,而是更加关注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为理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继承与发扬毛泽东思想等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立足时代、博采众长、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具有变革性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论的天空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迈进,也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具价值的思想指引,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 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文章大部分来源于网络收集或转载,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